在庸众的回声中,坚持成为一种声音 | 上海理工大学巡展11.23讲座回顾
11月真是个大月份,虽然结束了10月为期四天的中国独立动画电影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主论坛活动,论坛菌却完全没有闲下来,我们还会去全国好多好多地方,开启论坛的巡展之旅。
第五届论坛高校巡展第一站——上海站:上海理工大学
论坛菌很荣幸收到了上海理工大学的邀请,此次巡展的展映和讲座安排在上海理工大学的第三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和创意设计实践基地。
创意设计实践基地本身的就十分有设计感,是利用多个集装箱搭建而成,动画专业的同学们在这里完成他们的创作,感觉周身都会被灵感环绕。
在巡展中,除了展映部分,论坛还十分有幸的邀请到了陈雁莱、卫诗磊、薛峰、叶佑,郑雅文、沈杰天6位嘉宾来到学校和大家交流。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回顾是,陈雁莱和卫诗磊两位嘉宾的讲座对谈:
在庸众的回声中,坚持成为一种声音
嘉宾:陈雁莱(独立动画导演) 卫诗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讲师)
陈雁莱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为大家放映了她制作的《婚函》与《我的海螺记忆》两部作品。她的讲座的主题是“坚持”,她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看着时钟创作、每出一次门已然季节变更的不懈创作经历,由于创作动画如此费时费力,容易半途而废,因此找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做、而非临时起意或是迎合他人,便成了最后作品能否完整的关键。
陈雁莱另外强调的一点是先放后收的创作方式。她建议创作者们随身携带速写本或是收音设备等,一有灵感随时记录。并强调,不要以定稿的细节标准来开始设计,而是应该大量、随性地画草稿,然后再进行选择、定稿的工作。否则,如果一开始创作时就考虑着质量而束手束脚,会限制了创作的可能性。
卫诗磊任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讲座的主题是GIF动画。他在与微软合作的过程中,开始思考互联网的碎片化、社交性对动画产生的影响,并最终提出未来动画的概念,认为回到动画起点的GIF动画,或许正是互联网环境下动画新的可能性。
对谈中,嘉宾也谈到了独立动画和商业动画的一个关系。似乎在大众的眼中,提到独立动画,那么它一定是在“对抗”着什么,这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它的“对立面”是商业动画。但是关于独立动画,两位嘉宾谈了自己的观点。
卫诗磊认为独立动画并不是曲高和寡,在没有成为主流动画之前,或许这些动画作品都可以统称为独立动画。它并不是不想让观众理解,而是去找观众的一个过程。它不是去迎合观众,而是影响观众。
陈雁莱也提到,独立动画也并不是一味的自己埋头做不顾观众感受,作为作者都是有想要和观众交流的欲望。想要把自己想说的传达给观众,抱着这样的十分强烈欲望的作者,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通过叙事等观众较为能够接受的手段,让观众引起共鸣。但这个也取决于作者本身的出发点。
QA环节同学的提问切入点也十分独特:在国际化的当代,也有很多的动画作品在国际上获奖,尤其是这两年大家也十分热衷于谈论“中国动画”如何如何,那么两位嘉宾是怎么理解“中国动画”中的“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呢?
刚从国外留学归国的陈雁莱其实深有感受,她提到说,我们一谈论到“中国元素”“中国文化”好像就一定是水墨、剪纸等等类似的元素,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这之前,能代表“中国的”又是什么样的呢?她觉得大家生活在当下的中国,受到身边的人、事的影响,大家做出来的东西可以说就是“中国的”。
而卫诗磊也指出,一些“中国元素”可能被我们大家狭隘化了,它可能不仅仅是龙、大红灯笼这些很符号化的东西。中国的文化其实是在我们每个人的骨子里的,它也是我们创作的一个根。而且现在很多中国的独立动画作者也脱离了“元素化”,更“国际”。但是依然能一眼就看出这个作品是中国作者的作品,他的表达以及各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就是“中国的”作品。
明天论坛菌会放出“独立艺术动画的精神走向与当下审美走向“叶佑天老师和薛峰老师的对谈回顾。
两位分别来自湖北美术学院和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结合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大家畅聊独立艺术动画的精神走向与当下审美走向。他们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思想上的碰撞呢?
论坛巡展下一站——厦门(直接点击跳转)
投稿邮箱(E-mail):ciaff@sina.com
媒体联系邮箱(BD):bdciaff@sina.com
志愿者报名邮箱(Volunteer):volunteerciaff@sina.com
— 独 立 思 考 ,趣 味 表 达 —